田晓轩课题组在APSB发表论文,揭示广地龙药材及成药存在高度种间和种内生物多样性

发布时间:2022-11-03文章来源: 浏览次数:

近日,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、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—A novel biological sources consistency evaluation method reveals high level of biodiversity within wild natural medicine: A case study of Amynthas earthworms as “Guang Dilong” 在线发表于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(IF14.9),并被该杂志推荐报道。硕士研究生邢志美、高晗硕士和王丹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;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、蒋超副研究员与本实验室田晓轩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,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通讯单位。


基原物种控制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,然而迄今为止仍有许多天然药物依赖于野生资源,且对其种间/种内生物多样性的评估严重不足,导致具有相似形态特征和同域分布的物种或品种同时进入中药市场,最终影响临床药物的功效和安全性。另一方面,在中药产品制造中,基原控制技术应满足大量样品批量鉴定的需要。因此,建立有效的方法预先评估野生药用资源种间/种内水平的生物多样性,并推广应用于中药产品的批次相似性/一致性评价,已成为野生来源药材合理利用的亟需技术突破。


本研究以野生天然药物广地龙为例,将DNA mini-barcodeDNA metabarcoding和物种界定方法相结合,提出一种新型基原多样性评估策略。在来自19个采样点的5,376个野生广地龙样品中,发现高度的种间和种内生物多样性,并在25批中成药中验证其存在。除正品广地龙Amynthas aspergillum外,结合形态学及线粒体基因组学证据,另有其他8个分类操作单元(MOTU)作为伪品被发现。特别的,即使A. aspergillum中的不同遗传亚组,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存在显著差异。通过调查后续2,796份地龙饮片,发现可通过固定地理产区,获得相对稳定的远盲蚓属Amynthas物种组成,进而稳定药材质量。本研究所提出的生物鉴定策略可作为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的新方法,并为野生天然药物的就地保护和育种基地建设提供指导。



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,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,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的支持。


文章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apsb.2022.10.024

APSB报道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qAZd7fnb4EMwRUrRm29Mew


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:中医药研究院管理员

友情链接